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20251118 中國金融觸角深入美國的程度超乎預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与译者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特邀專欄 | 更寬的帶子,更長的道路
中國金融觸角深入美國的程度超乎預期
布拉德利·帕克斯撰文指出,富裕國家不僅更依賴中國政府信貸,更效法其貸款模式

插圖:丹·威廉斯

2025年11月18日|閱讀時間5分鐘
收聽本文
人工智慧旁白
中國海外貸款組合——這個在西方首都持續引發揣測與爭論的議題——始終籠罩在神秘面紗下。為揭示其真實規模、範圍與組成結構,我們展開了一場非凡的數據蒐集行動。我率領維吉尼亞州公立大學威廉瑪麗學院下屬研究機構AidData的142名事實調查員與金融分析師組成團隊。歷時三年,我們追蹤了300家中國國有債權機構向全球4,338家借款機構的資金流向,梳理了橫跨217個司法管轄區的數十萬份資料來源,其中包含開曼群島等離岸避稅天堂。
研究發現:中國貸款組合現值達2.1兆美元,遠超先前公佈的估算值。更令人瞠目的發現是:中國對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基礎建設項目的貸款,在整體貸款組合中占比竟僅20%。遠超此數額的資金流向富裕國家——其中不乏與中國立場對立的國家。
在我們調查前,中國對已開發國家的貸款業務始終是拼圖中缺失的一塊,普遍被認為規模微不足道。但我們發現事實恰恰相反:自2000年以來,中國貸款組合中支持高收入及中高收入國家的比重已從12%躍升至76%。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國有債權機構已向72個高收入國家的近萬個項目及活動注資近1萬億美元。
中國國有貸款機構的20大受貸國中有10個屬於高收入國家——而全球接受貸款最多的國家正是美國,迄今已獲逾2000億美元。這些貸款未必都服務於宏大的地緣政治藍圖,部分確實具有更狹窄的商業目的。然而許多中國貸款確實支持了關鍵基礎設施建設,或促成了中國企業收購美國科技公司。
諷刺意味十足的是,過去十年間美國不斷警告各國警惕對華債務累積的風險,聲稱中國是掠奪性放貸者——先以巨額基礎建設貸款誘捕外國借款人,再透過合約條款要求債務人若違約須交出港口、電網等實體資產作為抵押。
美國盟友紛紛附和「債務陷阱外交」論調。但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國家卻允許中國國有債權機構資助其境內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從加拿大的油氣終端站,到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希臘的海港項目皆然。他們更允許中國企業在中國黨國體制的財務支持下,取得關鍵礦產與技術資產——例如用於戰鬥機、潛艇、雷達系統及6G電信網路的稀土元素與半導體。
我們的調查結果令人質疑七大工業國組織與經合組織國家的監管機構是否失職。中國跨境併購貸款組合中瞄準敏感領域(如機器人、國防生產、量子運算與生物技術)的比例,已從2015年的46%飆升至88%。其在這些領域獲取國際併購批准的策略成效斐然:長期成功率達80%,且隨時間推移持續攀升。
中國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採取「隱形」策略。其建立的複雜貸款機構網絡,確保中國企業擁有充足資金收購海外資產。在許多收購案中,國家信貸的介入從未披露,或僅在交易完成後才公諸於世。
中國傾向在對外來資本審查鬆懈的國家運作。即便在監管更嚴密的地區,中國也找到繞過准入障礙的途徑,例如透過離岸空殼公司及國際銀行財團轉移資金。一場全球性的貓捉老鼠遊戲隨之展開,監管機構、立法者與反情報官員正竭力保持領先一步。荷蘭政府近期決定接管國內半導體製造商恩智浦(Nexperia)——該公司先前曾允許中資控股企業收購——此舉緊隨英國政府要求同一家企業出售其在英國最大半導體晶圓廠的控股股權之後。這些奪回控制權的舉措,無疑透著賣方後悔的意味。
中國國際貸款模式已不再是西方首都圈嘲諷、譏笑或困惑的對象,反而迫使七大工業國組織決策者根本性地重新思考援助與信貸工具的運用方式。他們正日益傾向透過效仿而非差異化策略與中國競爭。
七大工業國集團不再限制對其他富裕國家的援助與貸款比例,反而解開束縛自身的手腳——並卸下軟肋。他們正放寬限制,允許發展融資機構與出口信貸機構支持高收入國家的項目與活動。同時加速推進關鍵基礎設施與關鍵礦產資產的股權收購融資,例如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格陵蘭丹布里茲稀土礦、巴拿馬運河及澳洲達爾文港等項目。與此同時,他們正關閉或大幅削減專注於低收入國家的對外援助機構預算。
隨著七大工業國組織(G7)現正追隨中國步伐,其未來在已開發國家的運作恐將脫離公眾視野與監督。為全面追蹤中國龐大的秘密貸款組合,我們的團隊必須克服諸多障礙,包括:保密條款使合約條款避開公眾檢視、文件中大量文字遭塗黑,以及資金經由嚴格銀行保密法規管轄區轉移。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障礙不僅數量增加,規模也日益擴大。我們不應被迫對七國集團的海外投資組合展開類似調查;自由市場經濟體的納稅人理應要求民選官員提供更多透明度。■
布萊德利·帕克斯現任AidData執行總監,並任威廉瑪麗學院研究教授。
探索更多
觀點專欄特邀撰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5-11-19 11:24 , Processed in 0.1280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