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中国 查看内容

[2011.04.20] 中国人在非洲:鸠占鹊巢?

2011-4-24 07:42| 发布者: Somers| 查看: 15813| 评论: 31|原作者: migmig

摘要: 鸠占鹊巢?
中国人在非洲

同心协力


非洲人在问,中国人是在帮他们,还是鸠占鹊巢呢?

014 Briefing - The Chinese in Africa.mp3


Apr 20th 2011 | NAIROBI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内罗毕的一间酒吧里,朱良秀大口吞下一口肯尼亚啤酒,他记起一则中国谚语:“盛年不重来”。朱良秀是佛山(靠近香港)的一名鞋匠,这是他第二次来非洲。尽管他说自己渐渐喜欢上这个地儿,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三年前朱良秀初来乍到时,订单多到写满一个笔记本,他惊奇地发现,非洲人不单是想跟他做买卖,同时也喜欢跟他打交道。他说:“我去过许多洲,还没有哪个地方如此热情。”外国人向他表示祝贺,因为他的祖国与发展中国家签订如此之多有活力的合约。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买走了这个洲超过三分之一的石油。中国为非洲修建了无数的学校和医院。当地人自豪地对朱良秀说,在消除贫困一节,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给力。

他还发现,生意还是不错,甚至比上次来的时候还要好,但是非洲人的态度变了。他的伙伴们说他欺骗了他们,还说中国货都是些假冒伪劣产品。平常交际场合免不了触及政治话题,“殖民”一说风生水起。孩童们开始嘲笑,他们的父母窃窃私语:街上的狗是如何如何变成锅里肉云云。

非洲人曾把中国人当做救世主,现在他们看中国人则是爱恨交加——尤其是那些受中国影响很大的非洲小国。这一变化部分可以归咎于随进口商品和服务一道引进而来的不良的商业行为。中国建筑工程可以用草率来形容,由大陆公司盖起的大楼时常会土崩瓦解。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一家医院在锣鼓鞭炮声中开张,数月之后却在墙壁出现裂缝,随之关门大吉。中国修建的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到奇龙杜(距东南方130千米或81英里)的公路,很快在大雨之后不知所踪。

中国式商业


在非洲的这些中国人来自于企业文化杂乱无章、没有底线的国度。他们对规则和规章几乎不大在意。中国人在国内时就对地方上敏感的问题视而不见, 到了国外, 还是如此。中石化在加蓬国家公园里面搞起勘测,另一国有石油公司造成苏丹的原油泄漏成湖。津巴布韦的环境部长称,中国公司“像makorokoza矿工一样经营”,这是对非法采金矿的人一个轻蔑的词汇。

通常,雇员们的遭遇比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赞比亚铜矿带中国人开的矿上,矿工们在拿到安全头盔之前必须干满两年。地下通风状况糟糕,矿难几乎每天发生。为了逃避审查,中国管理者们贿赂工会主席,把他们以“参观考察”的幌子带到中国按摩院。蓄意阻挠的员工被解雇,聚集成组织的工人们被粗暴驱散。当最终走上法庭时,证人遭到威胁。

去年这种紧张达到了顶点。当时在赞比亚南部小镇希纳宗格韦,矿工们起来反抗糟糕的工作条件,两位中国管理人员朝人群开了枪,至少有数十人受伤。一些人愈合的皮肤下面依然残留着弹片。当地议员Patson Mangunje说,“人们愤怒得就像患狂犬病的狗。”

中国方面同样也有失望和愤怒。在南非的纽卡斯尔城,中国经营的纺织厂开出的工资大约为每月200美元,这一数字比他们在中国的数字高出许多,但是比南非地方最低工资要低出许多。于是工会试图关闭这家工厂,工厂老板们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装作不会讲英语。

老板们指出,许多南非公司开出的工资同样在最低工资之下,最低工资太高,按照那个支付生产无法继续。如果没有中国人,纽卡斯尔的失业率会比目前的60%还要高。工人们说,聊胜于无,有钱挣总比喝西北风强。在工会赢得法庭禁令之后,最近,一些人阻止警察关闭他们的工厂。


一位年轻的老板王金福说,“看看我们,我们并不是不近人情的主儿。”他和他的妻子四年前从中国南方福建省过来,怀揣着3000美元。他们睡在工厂地板一块脏兮兮的床垫上面。当160位员工每周工作40钟头时,他们装箱、检查清单、下单。从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到午夜,日复一日。王金福说,“我们如此这般,为啥他们恨我们呢?“


实际上,中国改善了非洲的就业状况,并让当地老百姓买的起像鞋子、收音机之类的基本商品。去年的贸易额超过了1200亿美元(看图1)。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给一些贫穷国家——主要是非洲一些国家的贷款比世界银行都多。美国智囊传统基金会估算,在2005到2010年,中国海外投资的14%都在沙特阿拉伯以南的非洲(看图2).这些投资的大部分都经由香港。传统基金会试图搞清它们最终用在何地。

对王金福之问的一个回答是竞争——特别是来自外国人的竞争。这一说法还没有流行开来。尼日尼亚境内成百上千的纺织厂近些年倒闭的原因是因为竞争不过便宜的中国服装。成百上千的人丢掉饭碗。

百感交集


相当多的对中国的批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坚企业试图以消费者为代价保住优势地位。卢萨卡索韦托市场的污秽小巷中,近期中国商人使得鸡肉价格减半,白菜价格下降了65%。当地商人们不久将他们装着牲口的金属笼子排队带到地方竞争委员会进行投诉。一位小贩贾斯汀·木琴度说”中国人怎么敢来扰乱我们的市场?“坦桑尼亚的商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则禁止中国人在市场卖东西。今年早些时候,政府称,我们欢迎中国人来这里投资,而不是来干小商小贩的营生。

据中国的评论家的说法,对王金福之问的另一个回答是,中国在给非洲带去贸易、投资、工作和技能的同时也带去了不好的习惯。即便把标准降到非洲水平,大陆的经济依然腐败透顶。在国际行贿排行榜上,中国管理者们名列前茅。当这些管理者们走出国门时,他们继续在东道主国家行贿、侵蚀良好的治理。世界银行已经禁止一些大陆公司在非洲竞标。

中国的辩护者们则称,他们对当地治安的破坏是有限的。非洲领导人们惊奇地发现挪用发展资金相当困难。通常情况下,钱在北京的托管账户上,然后草拟一个基础设施工程的清单,中国公司拿到干工程的合同,钱直接打到公司该公司的账户上。不论如何,非洲的路修了、港口建了,只是没有现钱。至少,这就是辩护者的说辞。

王金福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非洲人认为中国在囤积他们的资源。中国当然愿意将燃料资源囤起来,不过当前它的主要关切还在于增加全球供应。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常在现货市场上出售石油和矿石。而且,中国对非洲的兴趣不局限在资源这一方面。中国在远离矿山油田的地方修铁路、架桥梁。因为这能赚钱。中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善好施、济危扶困者,同样也不是只对攻城掠地感兴趣的殖民主义者。


中国与非洲关系的模糊性为政客们创造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反对党——尤其是南部非洲的反对党,经常以反对中国的政纲参与竞选。卢旺达南部的每个乡村都有关于中国”剥削“的激烈辩论。甚至在通常比较平静的纳米比亚,憎恨反感也与日俱增。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中国工地上,工人们称”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在赞比亚,反对党领袖迈克尔·萨塔给自己贴上”中国怀疑论者“的标签。

密切关注投资


这些内容中有很多是不知所以的。评论家们称,尽管有劳务合同和其他特许作为准则,中国已经取得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对中国另外一个经常性的指责是它把罪犯带到非洲——当地居民看到穿着连衫裤工作服的有着高度纪律的中国工人们日夜苦干,认为这必然是在强迫之下。

尽管如此,非洲人的强烈反应恐怕不是空穴来风。非洲人称他们有被包围的感觉。来自这一成功的现代经济体的千百万企业家在非洲扇形展开。非洲发展银行的前高级官员萨努·姆巴耶称,在过去十年到非洲的中国人比在过去400年到非洲的欧洲人都要多。先是来自国企的中国人,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只身前来,或者在完成合同工作之后留了下来。

许多人梦想一种新的生活。矿主和营造商们在非洲看到商机和更大的自由(做自己主人的自由、说出自己想法的自由,同时也有污染的自由)。中国政府的一份调查显示,1600家公司逐步将非洲用作工业基地。中国投资中,制造业的份额占22%,直追采矿业的29%。

这种扩张之所以会发生,部分原因是因为非洲人的需求。一些国家为资源贸易开出的条件就是对其进行工业投资。在埃塞俄比亚,三分之二的常驻中国公司是制造业。不过中国人的进取心十分强烈。当进行海外投资时,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挖煤那么简单。他们想在东京建摩天大楼,在伦敦开银行,在好莱坞拍电影。在非洲这样一个缺乏竞争的地方,他们学习掌握窍门。非洲——即将被中国自由贸易港包围的非洲,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商业存在的垫脚石。

为此,北京政府鼓励在非洲的一切形式的活动。工程建设颇受青睐,近期占据中国私人在非投资的四分之三。商务部长称,中国每年与非洲签署的基础设施建设交易超过500亿美元。为了投资非洲农业,中国拨出5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许多非洲人对此焦虑不安。

或许最重要的中国冲击是在财政方面。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渣打银行20%的份额。渣打银行是南非的一家银行,按财产计算是非洲的龙头老大,现在为外籍商人提供人民币账户。另外一家大陆银行也开设了办事处,在他们光鲜的大楼里面为中国公司提供免担保的贷款。理论上,基于同样的条款,非洲人也有借钱的资格,不过这事儿通常不会发生。

控制这些银行的北京政府对此类批评相当警觉。一位官员承认说,中国在非洲的形象不单单是具牛仔精神的企业家玷污的。政府许多自身的做法有待改进。

最大的疑问是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汇兑类型。许多贷款和偿还是”捆绑在一起的“——比方说,接受一方必须在中国公司花钱。(日本、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国家亦步亦趋,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然而”捆绑“会导致工作大打折扣。受青睐的企业交付质量差劲的公路和价格过高的医院后,依然可以侥幸逃脱惩罚。债权人和捐赠者通常设置了错误的优先权。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政府单单在用钱一块讳莫如深。援助数字被视为国家机密。最主要的贷款者,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发展银行,并不公布向贫穷国家贷款的数字。刚果金民主共和国在最后关头接受国际咨询机构建议,把一项中国贷款金额从90亿美元缩减为60亿美元。

铁哥们


政治上的水比财政还要深。数年以来,中国与那些非洲专制君主亲密无间,他们似乎是值得信赖的伙伴。中国公开以”互不干涉“为由对可恶的现任君主表示支持,并乐此不疲。非洲人越来越不相信了。

当强人不能保持稳定时,中国与非洲的关系相当棘手。2008年,罗伯特·穆加贝破坏大选,导致国内动荡。中国投资者逃之夭夭,然而得势的反对派还是把他们与独裁者看做一丘之貉。在苏丹,因种族灭绝指控被国际犯罪法庭通缉的奥马尔·巴希尔,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中国拥趸。不过在一月份公民投票之后,南部富油部分正式脱离苏丹。北京的统治者们姗姗来迟,试着与他们曾经的敌人交朋友。

在与中国人的业务往来中,非洲人并非无能为力。必须承认的是,一些非洲人在他们的交易中不够强硬:一贯飞扬跋扈的卢旺达人任由中国投资者们摆布。不过,非洲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合理的交易,另外一些非洲人,比如安哥拉人,是能干的谈判家。他的总统公开对胡主席说,”中国不是我们唯一的朋友“。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有无数的巴西人和葡萄牙人。安哥拉人经常操纵他们与中国人作对。安哥拉曾经在一场关于炼油厂争论之后取缔了一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这家公司在一年后悄然开张,承诺给他们更多的钱。

中国尝试领导非洲道路


然而,事实上是中国人不断在操纵非洲人之间相互作对。在北京,不断增多的非洲使馆之间的政策协调通常是提高非洲议价实力的第一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有价值的咨询对象。但是不管非洲政府多么努力,他们无法应付相当数量的新企业。保护雇员和环境的规则是存在的,但是执行机构相当乏力。专门负责监察血汗工厂的卢萨卡劳动督查部门只有一辆公务车,四个月之前就坏掉了。而与此同时,中国工程师们在平地上建起一片服装厂。

无论在多么遥远的未来,中非亲密无间的关系似乎不会再出现了。奥登写道:
我会爱着你,亲爱的,我会爱着你
直到中非相遇那一天
直到小溪翻过大山
直到鲑鱼在大街歌唱

糖醋鲑鱼经常出现在沙特阿拉伯的街头巷尾,非洲人尽管依然心存芥蒂,正在拥抱中国人创造的机会。

西方国家同样乐见跨过印度洋的中国劫掠者们的进步。比方说,来自上海的31岁的Danny Lau这样的人。他在一年前跟随一群朋友去赞比亚,在那里他现在是个成功的煤炭贸易商,并开始涉足地产。他说,过几年他们将会移民到一个更富裕的洲。他们在阿克拉(加纳首都)和布拉柴维尔(刚果首都)学到的东西将有助于他们进军温哥华和萨格勒布。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Briefings2

 
 
本文由译者 migmig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9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migmig 2011-4-22 18:08
本帖最后由 migmig 于 2011-4-23 06:19 编辑



百科:
两个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两个简称都是刚果,为了区分叫刚果(金)和刚果(布)。
引用 vincent1986 2011-4-22 21:19
enjoyed his company.
喜欢和他打交道
楼主这个地方理解有误
引用 migmig 2011-4-22 21:25
vincent1986 发表于 2011-4-22 21:19
enjoyed his company.
喜欢和他打交道
楼主这个地方理解有误

。这个失误是前面对shoemaker理解失误造成的,最开始理解为制鞋商,所以后面company理解为公司。后来查了下是shoemaker是鞋匠,所以这里company当“公司”讲不通了。
引用 llsszr 2011-4-22 23:41
本帖最后由 llsszr 于 2011-4-23 00:27 编辑

1,
One can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
这句话的翻译因该是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句固定的非常有名的哲言,是是赫拉克利特说的。(古希腊而并非中国,这个是文章本身的错)

2,Employees at times fare little better than the environment. 通常,雇员们的感觉比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fare是遭遇或者过活的意思,我想应该翻译成 :通常,雇员们的遭遇如环境一样恶劣

3,To blame, in part, are poor business practices imported alongside goods and services.
    这一变化部分可以归咎于随进口商品和服务一道引进而来的糟糕的商业实践
   个人觉得“poor business practices ”翻译成“不良的商业行为”似乎好些。(个人见解
   




引用 llsszr 2011-4-23 00:41
如此长的翻译整体很到位,中文用词妙语连珠,译者势力可见一斑。

但是原文本身让人极其反感,觉得这个外国佬真卑鄙无耻,整片文章简直就是陈词滥调,那么有名的哲理说是中国人说的。还有那个非洲1/3的石油都被中国给买去了,真他妈的放屁。老在那里一个劲地污蔑中国,这点让人很不爽。让我们一起到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586448 去鄙视这个死老外吧!
引用 migmig 2011-4-23 05:54
本帖最后由 migmig 于 2011-4-23 06:05 编辑
One can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
这句话的翻译因该是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句固定的非常有名的哲言,是是赫拉克利特说的。(古希腊而并非中国,这个是文章本身的错)

2,Employees at times fare little better than the environment. 通常,雇员们的感觉比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fare是遭遇或者过活的意思,我想应该翻译成 :通常,雇员们的遭遇如环境一样恶劣

3,To blame, in part, are poor business practices imported alongside goods and services.
    这一变化部分可以归咎于随进口商品和服务一道引进而来的糟糕的商业实践
   个人觉得“poor business practices ”翻译成“不良的商业行为”似乎好些。(个人见解




1.是的,原文不是中国人说的,所以我就想了句类似的中国格言。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一个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诡辩论)

2.3,good。
引用 migmig 2011-4-23 05:54
llsszr 发表于 2011-4-23 00:41
如此长的翻译整体很到位,中文用词妙语连珠,译者势力可见一斑。

但是原文本身让人极其反感,觉得这个外国 ...

引用 yannanchen 2011-4-23 06:11
he has come to love the place

come to 渐渐开始(喜欢), 不是“来”
引用 yannanchen 2011-4-23 06:17
Politics has crept into encounters.

平常交际会面也不免触及政治(话题)
引用 yannanchen 2011-4-23 06:25
Chinese have come to be viewed with mixed feelings—especially in smaller countries where China’s weight is felt all the more.
看中国爱恨交加。 特别是那些受中国影响很大的小国家
引用 yannanchen 2011-4-23 06:33
Local sensitivities are routinely ignored at home, and so abroad.

中国人在国内时就对地方上敏感的问题视而不见, 到了国外, 还是如此。
引用 migmig 2011-4-23 07:53
yannanchen 发表于 2011-4-23 06:33
Local sensitivities are routinely ignored at home, and so abroad.

中国人在国内时就对地方上敏感的问 ...

local sensitivities
我理解失误。
引用 yannanchen 2011-4-23 11:38
pretend to speak no English

装作不会讲英语
引用 yannanchen 2011-4-23 11:42
pretend to speak no English

装作不会讲英语
引用 yannanchen 2011-4-23 11:43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给一些贫穷国家——主要是非洲一些国家更多的比世界银行都多的贷款。????
中文可以改进吧? 中国给....的贷款比世界银行给的还多。
引用 detaching 2011-4-23 15:24
译的好好,学习~
引用 专家 2011-4-24 06:16
引用 xrmk 2011-4-24 12:57
刚注册,这里写评论还要先放头像,什么狗屁逻辑!还要再写一篇!郁闷。
引用 xrmk 2011-4-24 13:07
此文不禁使人想起一个多世纪前Joseph Conrad先生的小说《Heart of Darkness》。我们比小说中所描写的当年的英国人也许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很是担心。

查看全部评论(31)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4-27 04:12 , Processed in 2.8630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