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中文网
标题:
20251112 印孚瑟斯董事長:人工智慧將改變印度
[打印本页]
作者:
shiyi18
时间:
5 小时前
标题:
20251112 印孚瑟斯董事長:人工智慧將改變印度
世界前瞻 | 專訪:2026年的亞洲
印孚瑟斯董事長:人工智慧將改變印度,印度亦將重塑人工智慧
南丹·尼勒卡尼表示,印度將展現人工智慧如何改善日常生活
插圖:艾瑞絲·勒讓德
2025年11月12日 | 閱讀時間3分鐘
收聽本篇報導
作者:南丹·尼勒卡尼(印孚瑟斯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如今,一位講馬拉地語的農民只需使用基本功能手機,就能透過聊天機器人獲取土壤、種子與灌溉建議,並以母語接收在地化指導。潛力顯而易見,但風險同樣存在:誤譯或錯誤建議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要讓人工智慧在如此規模運作,其解答必須建立在可信且可追溯的權威來源之上。在印度,這類來源涵蓋農業大學、合作社及政府部門。此處的安全性,意味著技術可靠性與制度問責的雙重保障。
印度的人工智慧應用發展迅猛,數百萬用戶定期使用相關應用程式。然而真正的考驗不在於用戶數或下載量,而在於印度能否將人工智慧的機遇轉化為惠及全民的安全包容性增長。
印度的數位公共基礎設施提供了典範。其共享數位軌道由政府建構,卻開放給私營部門創新。全國生物特徵身份識別平台「Aadhaar」現已涵蓋逾十億人口;統一支付介面每月處理約200億筆交易。兩者共同展現了科技如何擴大規模並服務真實需求。2026年,塑造這套數位基礎設施的核心原則——開放性、互通性、包容性與共創性——也應引領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確保其始終以人為本且值得信賴。
印度最重大的貢獻,或許在於證明人工智慧能改善日常生活
在印度,安全並非抽象概念。當季風延遲來臨,民眾渴望知曉決策背後的責任歸屬。相較於演算法,公民更傾向信任制度。若要實現全民採用人工智慧,必須承載可信機構的公信力,確保資訊來源可追溯,且建議內容可被質疑或修正。這意味著必須從根基嵌入保障機制:掌握模型訓練方式、驗證輸出結果的可解釋性,並在部署前使用沙盒測試系統。印度應建立反映其語言文化現實的基準,同時制定數據交換與互通性框架。此類措施將為機構信任人工智慧創造條件。
事實上,印度最重大的貢獻或許在於向世界證明:當人工智慧與真實需求連結時,確實能改善日常生活。信任驅動採用,採用則提供反饋以優化系統。
諸多實例印證此模式成效: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AI4Bharat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橫跨400個行政區,蒐集逾12,000小時語音紀錄、7.83億句翻譯文本,以及近2,000名田野工作者的數據,涵蓋印度全部22種官方語言。這些開放資料集提升了印度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準確性與包容性,使其擁有無可匹敵的語言基礎。
政府推出的AI語言平台Bhashini提供翻譯、轉錄等服務,使用者逾3億人。EkStep基金會的教育平台AXL為數百萬公立學校學生提供個人化讀寫與計算能力支援。而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VISTAAR以馬拉地語為1,500萬農民提供語音與文字農業諮詢服務。
印度在支付與數位身分領域的早期數位成功,源於服務與資訊能在開放軌道上自由流動。人工智慧亦需遵循此模式,實現模型互換、數據驗證與服務無縫整合。唯有透過互通性(而非單純規模),方能將孤立的成功案例轉化為國家級生態系統。持續普及取決於將人工智慧嵌入日常工作流程。
印度已成為全球頂尖人工智慧企業的最大市場之一。此地亦最能顯現該技術的潛能與局限。我誠邀全球企業、學者與創新者於2026年在印度測試其系統——以全國規模進行,並內建安全防護、互通性與問責機制。若能妥善實施,此處的應用不僅將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更能透過數億用戶的反饋,深化人工智慧的科學內涵。
人工智慧最難發揮效用的地方,恰恰也是它最關鍵的戰場。若能服務印度的教室、診所與農場,便足以服務全世界。■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亞洲印度科技特邀專欄2026世界展望
本文刊載於《2026世界展望》印刷版亞洲專題,標題為「人工智慧對印度的意義——以及印度對人工智慧的意義」
欢迎光临 ECO中文网 (http://www.ecocn.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